2008年,白燕通过全省公务员考试进入法院系统,开始了自己的法官梦,从此她的法官之路便与“民事”扯上了千丝万缕的关系。看尽了“一地鸡毛”的人间故事,也越来越品尝出岁月的“历练”。一晃13年过去了,如今的她是南湖法院民一庭的副庭长,言谈举止中虽还保留着法科学子多学多思的那份书卷气,但更多的是审判实践中摸爬滚打后“阅尽千帆”的自信与从容。 法官尤其是民事法官的工作难度远远超出了一般人的认知,正所谓“清官难断家务事”,很多来自家庭内部的矛盾调解或者审理起来往往难度更大,当事人不懂的要解释,当事人激动的要平息,当事人错误的要匡正。 2020年5月,耄耋之年的范大爷将自己的继子姚某告上法庭。姚某是母亲和继父范大爷共同抚养成人,而在自己母亲过世后,姚某就将母亲和继父共同拥有的房子拆迁补偿款占为己有,并拒不承担赡养继父范大爷的义务。老无所依的范大爷,联系了多年未来往的亲生女儿,远在苏州的女儿将范大爷接过去照顾。 白燕接到该案后,翻阅卷宗时,她有些诧异,打这场官司是否是范大爷本人的意愿?姚某和范大爷的关系如何?诉状的内容太简单,看不出缘由,于是,白燕特地赶赴苏州了解案件情况。 当得知起诉是范大爷内心意愿后,白燕和范大爷及其女儿沟通解决办法。在一次次入情入理的调解和沟通中,姚某终于愿意将拆迁款的一半返还给范大爷,而范大爷也同意姚某分期还款。 这场“亲情的拉扯”最后取得令双方都满意的调解效果。 “真是太感谢白法官了!我父亲拿回了他应得的拆迁款,终于能安心养老了。”范大爷的女儿在移动微法院上对白燕感激地说。
2015年3月,南湖法院尝试案件繁简分流,白燕主动承担起庭室繁案审理任务,对每一件案件都会细细琢磨,不因案件疑难而拖延,想尽一切办法寻找案件的突破口,将情、理、法有机结合起来对症下药,注重政治效果、社会效果和法律效果的有机统一。 白燕办理的1500余件民事案件中,不乏标的额数千万元的大案和社会影响面广、案情疑难复杂的要案,也正因为办理了大量形形色色的案件,白燕对待民事审判工作的流程、庭审驾驭、裁判方式方法和技巧都有了自己独到的经验。 令白燕印象深刻的是一起建设工程分包合同纠纷案件,因被告提起反诉,双方当事人互为被告和原告,法律关系非常复杂。案件判决后,一方的代理律师对白燕精准的办案视角和新颖的裁判思路称赞不已,特地给白燕写了一封感谢信,直呼自己顿似醍醐灌顶:“白燕法官,在收到您的判决书之前,我预测了此案有四种裁判思路和方法,但万万没想到竟然还有您的这第五种裁判思路!确实有解读和裁判的合理性,而且非常有新意和亮点,必须点赞,真的!从我律师个人角度而言确实达到或实现了实质正义的最高目标。”
作为新时代的法官,白燕愿意当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借助数字赋能为审判工作提速增效。在她看来,法律的更高境界在于积累之后的创新。 2020年,南湖法院被确定为凤凰金融智审试点法院,她和她的团队积极投身到金融智审的实践应用中。 9月23日,白燕首次运用凤凰金融智审开庭审理、智能生成判决并当庭宣判,敲响了全市人工智能辅助审判的第一槌。 “第一次和‘小智’的合作很顺利,办案真的有了‘黑科技’。”少了平日搭档的法官助理,白燕内心却毫无波澜,“金融智审实现了金融借款案件的‘即诉即办、即审即判’,比普通的在线审理模式效率更高。这种效率的提升,不是靠人力的投入,而是靠数字赋能,因此能够让当事人和法官有更多获得感。” 创新让她兴奋也很忐忑,在白燕看来,“基于主城区法院金融纠纷案件相对较多的特点,无论在审判理念还是审判模式上都需要再升级,要进一步深化数字化智审,将金融审判信息化建设与诉源治理工作融合推进,这也是我们努力的方向。”
公平正义不是高悬于远方的理想,公平正义就在我们脚下,对白燕来说,她拥有的并不仅仅是专业或者荣誉,更多的是法律带给她的力量,这种力量传递着情怀、智慧和担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