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喧嚣的世界孤寂,在荒凉的国度救赎。 《伤心咖啡店之歌》是台湾女作家朱永麟的第一部长篇小说,一经发表即引起广泛关注,作品对年轻人的彷徨、对自由的迷茫、放纵或克制的矛盾、得与失的进退,在很多经历过或正在经历这样时期的年轻人中产生了很多共鸣。 主人公马蒂是个年近三十正在经历离婚的女人,她的一生都在矛盾中挣扎,大学时代的恋人让她曾经坚定不在乎世人的眼光只为自己的内心而活,恋情结束后的社会生涯却让她几番困顿。现世的安稳抑或内心的宁静,有着鱼与熊掌的悲哀,她所有痛苦的来源即是她始终无法坚决走一种极致,她和所有人疏离,却不能完全不在乎别人的眼光,她想遵循内心的召唤,却没有勇气面对之后的种种。直到她遇到伤心咖啡店里的一帮人,桀骜不驯的海安,有着天使般面庞,自襁褓之中的双胞胎哥哥死去,一生放纵只为寻找另一半的自己,智慧与美貌并具的吉儿,曾因对舞蹈的狂热而在美国放纵青春,又因男友的发疯而大彻大悟回到台湾成了一名记者,青春年少的小叶,深爱海安却误认为其有断袖之癖而终日以男生之装扮示人,还有藤条,素园等等。最后马蒂终于听从了内心的召唤来到了马达加斯加,她带着迷茫与困惑,带着人世种种的矛盾,在那个荒凉的国度,跟从一个酷似海安的被称为耶稣的苦行者,一路的无言一路的行走,孤寂而不孤单,淡漠而不冷漠,恍然之间马蒂终于顿悟,此番种种,或悲或喜,或失或得,或爱或恨。虽然马蒂的生命长埋在那个遥远而荒凉的国度,她的内心却永远得到了安宁。 哲学的氛围在本书中异常明显,围绕自由的话题,海安与吉儿多次激烈争论,海安的纯自由主义,没有外人,没有干扰,自由就是绝对的放任,别人即是地狱;吉儿的相对自由主义,自由就是爱,自由就是克制,我们的自由建立在别人的妥协上,每个人都在克制放弃着一些自由以求得到其他的一些自由。 马蒂何尝不在追寻着她人生中的自由,可是她做不到像海安般自由至脱离这个世界,也无法像吉儿那样透彻之后融入现世,她的人生一直在摇摆,每当她可以在事业上达到一个顶峰时,她总是惶惶然撤走,当她离现世越走越远时,又总有某种压力迫她回头。 海安是一个极端,很少人有他那样的资本和勇气去如此强悍的对抗这个世界,多数的人还是像马蒂那样,彷徨着,徘徊着,犹豫着,在每个选择之后怅然若失、在每个放弃之后后悔莫及。物质的发达只是造成精神更大的空虚,选择太多,价值观冲突,纷乱的世界越加让人孤独。在最冲动而富有激情的年龄,压抑内心最炙热的狂躁,埋头荒废自己的青春,只为换取未来某个不确定的前途。而当这个前途逐渐明朗,内心的动摇亦更加明白,等不到上帝的回答,只好一次次折磨自己的挣扎。 在我的大学时代,我们几个同学疯狂迷恋这本书,虽然马蒂的年龄,生活的地点,家庭的背景都与我们相去甚远,但我们的困惑是相似的,我们努力在这个嘈杂的世界喊出属于我们清亮的声音的渴望是相似的。 哲学的思辨没有让我们更加清楚世事的繁杂,对于自由的渴望反而让我们的内心更加彷徨,虽然本书没有给我们一条可以解决所有困扰的途径,却第一次如此明白彻底的让我们了解了我们的所有彷徨。 有人说,一本真正的好书不侧重于故事情节的可看性,而在于人物刻画的深刻彻底。作者似乎很迷恋这句话,对于故事情节总是点到即止,重点只为铺成人物。书中的每一个人,作者都倾尽心力来刻画,每个人都可以在其中找到自己,或者未来可能的自己。比如为过上舒适的生活一生茫然奋斗,年近中年事业有成的马蒂的老板,曾经为了摆脱朝九晚五的生活选择创业,以为将来可以自由安排自己的时间,如今却一天十几个小时埋没于工作。当我们以为选择一种放弃是为了得到另一种自由时,我们常常无法预料到最后我们只是放弃更多的自由来成全当年不明智的决定。 年少轻狂的时候我们觉得可以改变世界,然而最后现实总是告诉我们这个世界从来不曾为任何人改变,是妥协还是迎头相撞,我们常常会困惑。对于我而言,海安是遥远的疯狂,马蒂是痛苦的煎熬,都是我不能也不愿承受的选择,唯有吉儿,才是最好的选择。 自由从来不意味着对别人的漠视,唯有爱,才是我们可以自由的理由,适应这个世界也不意味着妥协。 南湖区人民法院 陈冬琴 |